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分几种类型T1是什么意思?,以及癌症的病理类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国是胃癌大国,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医生是如何判定胃癌分期,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手的呢,我们一同来揭晓。
AJCC 系统中,用于胃癌分期的字母 T、N和M分别描述肿瘤发展的不同位置。医生会对每个字母进行分级。这些等级将组合在一起,针对肿瘤进行分期。肿瘤分期用来确定病人的预后,并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我们以胃癌的病理分期为例,病理分期是以手术结果为依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癌症扩散程度,因此至关重要。
T = 肿瘤
胃癌沿胃壁发展,并深入到邻近组织。T等级描述肿瘤距胃壁发展的距离。胃癌的 T 等级包括:
Tis 表示在胃的最内层(上皮细胞)形成了变异细胞。
T1a 肿瘤已侵入胃壁的第一层(粘膜)。
T1b 肿瘤已侵入胃壁的第二层(粘膜下层)。
T2 肿瘤已侵入胃壁的第三层(固有肌层)。
T3 肿瘤已侵入胃壁第三层和外层之间的结缔组织。
T4a 肿瘤已侵入胃壁的最外层(浆膜)。
T4b 肿瘤已通过胃壁发展至体内邻近区域,如隔膜、肝脏、脾脏、胰腺、肾上腺、肾脏、结肠、小肠和腹壁。
N = 淋巴结
淋巴液从胃组织排入到间隙,将淋巴液输送至血液。淋巴液流动时,流经称为淋巴结的小体。淋巴结清除淋巴液中的病菌。淋巴结和淋巴管遍布全身。N类代表含有胃部癌细胞的淋巴结数量。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1或 2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2:3-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3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3b:16或16个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M = 转移
M 类代表是否转移到与胃没有直接接触的部位。包括远处淋巴结。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如肝或肺。
T、N、M三者不同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分期,组合数字越高代表分期越晚。
如果按早、中、晚期胃癌大致划分, TNM分期对应如下:
早期:包括0期,1A期(T1N0M0),部分IB期(T1N1M0),部分2A期(T1N2M0),部分2B期(T1N3aM0)。
中期:包括部分IB期(T2N0M0),部分2A期(T2N1M0、T3N0M0),部分2B期(T2N2M0、T3N1M0、T4aN0M0),3A期(T2N3aM0、T3N2M0、T4aN1-2M0、T4bN0M0),3B期(T2N3bM0、T3N3aM0、T4aN3aM0、T4bN1-2M0),3C期(T3N3bM0、T4aN3bM0、T4bN3a-bM0)。
晚期:4期(任何T任何N,M1)。
早期患者相对治愈率高,部分中期也能够治愈。早中期除0期、1期(不含1B期T1N1)外,我们建议术后给予辅助化疗(或放化疗),减少远期复发转移的风险。晚期(4期)已经不能治愈,治疗目标为通过化疗、放疗、靶向、免疫、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沈晓咏 主任医师 胸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那么什么是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有哪几种?分别有何作用?哪个切片才是最准确的?首先介绍下病理切片是怎么切出来的,通常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石蜡包埋法,把组织包埋到石蜡里面,用石蜡来定型后,用设备像切涮羊肉一样,切成非常薄的薄片。需要做一个石蜡固定,后续来分析这个非常薄的切片,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传统发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叫做冰冻切片,用冰冻的方法来固定组织,用0度的温度来使组织变得坚硬,同样的方法切成薄片来做病理分析,这种方法通常也叫做术中快速病理报告。 那么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因为一些外周的、相对可以简化做结节手术患者,一公分到两公分不确定良性或者恶性的结节,我们在手术中就会快速的做一个冰冻切片,把组织拿下来把结节拿掉,因为范围小,以这个结节为主,在麻醉的同时,半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结果,如果良性的,那么手术就此结束,对肺功能损伤小,如果是恶性的,我们在手术台上马上就会做一个根治,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那样就不需要患者二次进手术室。
所以快速的病理报告是一个在手术进行中非常有用的决策依据。快速病理诊断有优势也有劣势,他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方法,临床医生希望良恶性判断要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能够达到98%左右的准确率。 下面介绍下什么是病理诊断,当患者拿到纸质报告书以后,会看到一个“肉眼可见”,通俗来讲是告诉我们切下来多少东西,从身体哪个部位切下来的等。我们可以从中判定,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肿瘤,比如小细胞,非小细胞,非小细胞又分为鳞癌和腺癌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形态学和免疫组合。
形态学免疫组合是通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我们所看到的细胞形态,来鉴别其为哪个癌种,他是以哪一种生长方式为主的,是贴壁型还是腺泡型又或者是微乳头等等,其次就是在这个病理诊断里面判断是否有胸膜侵犯,侵犯胸膜的话其分期会往后调,有没有脉管和神经侵犯等他也是会有一定表述的。 综上所述,病理报告就像是一个法院“最终判决书”一样,告诉患者和医生,这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坏人,需要做哪些量刑等等。
本文内容为出版社授权医脉通使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膀胱癌(肿瘤)的处理方式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扩散范围。在临床实践中,膀胱肿瘤是以其组织起源进行组织学分类,以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为依据进行病理分级;及以其浸润深度、淋巴结内肿瘤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
膀胱癌的组织学分级
膀胱癌的分级与膀胱癌的复发和侵袭行为密切相关。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以级(grade)来表示。关于膀胱癌的分级,目前普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法(WHO1973,WHO/ISUP1998,WHO2004)。
表1 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老系统和新系统的对比
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指乳头状尿路上皮损害,乳头状肿瘤细胞排列有序,结构轻度异常,细胞核轻度间变,可不考虑细胞层次的数目。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癌比乳头状瘤细胞层次明显增多,和/或细胞核轻微增大,染色质增多,有丝分裂相偶见,通常限于基底层。这种尿路上皮肿瘤虽然进展的风险很小,但不完全属于良性病变,仍有复发的可能。
WHO2004新分类法仅将尿路上皮癌分为2级:低级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尿路上皮癌,不再使用中间级别。建议使用WHO2004分级法,以便用统一的标准诊断膀胱肿瘤,更好的反映肿瘤的危险倾向。但是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新的WHO分级法比WHO1973分级法更合理和优越。 目前可以同时使用WHO1973,2004分级法。
膀胱癌的分期
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抗癌协会的2002年第6版TNM分期法(表2)。根据膀胱镜检查、影像学所见、经尿道电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把膀胱癌分为浅表性膀胱癌(Tis,Ta,T1)和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两大组。浅表性膀胱癌指局限于黏膜层的乳头状肿瘤(Ta)或已经侵入固有膜的T1期膀胱癌。局限于黏膜层的扁平状原位癌,虽然也属于浅表性膀胱癌,但与低级别Ta和T1期膀胱癌明显不同;原位癌分化差,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它可能是浸润性膀胱癌的前身,如果不治疗,比绝大多数浅表性膀胱癌病变进展的几率要高得多。因此,应该将原位癌与浅表性膀胱癌加以区别。
表2 膀胱癌2002 TNM分期
为了准确地判断膀胱的TNM分期,临床泌尿外科医师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T分期1)TUR和双合诊TUR时,要切到深肌层或膀胱周围脂肪组织,以识别膀胱癌的浸润深度。在男性,必须取前列腺尿道部活检;女性,膀胱颈部要取活检。此外,在经尿道膀胱癌电切前后,做双合诊识别有无可扪及的肿块,或了解肿瘤是否与骨盆壁固定。
2)影像学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识别局部肿瘤的范围,了解淋巴结和其他器官转移情况。如果考虑膀胱癌为浸润性癌,应该进行影像学检查。
①静脉肾盂造影(IVP):发现肾积水提示预后不良。
②CT:CT检查不能准确地区分限于器官和膀胱外扩散的膀胱癌,CT发现和膀胱切除标本的符合率为65%~80%。
③磁共振(MRI):MRI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MRI不能识别膀胱周围脂肪的微小转移病变,分期误差约为30%。
N分期:CT和MRI对淋巴结为转移的漏诊率高达70%。三维MRI可能比较灵敏,但现有经验有限。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淋巴结切除活检是唯一能够排除淋巴结转移的方法。
M分期: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必须确定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所有病人必须行胸部X线检查,如果怀疑骨骼受累应行骨扫描检查,如果骨扫描发现可疑病变,可以做MRI确定骨转移病变。 B超可以发现肝脏的转移。
本文内容节选自《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医脉通已获得出版社授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