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数人都是“谈癌色变”。说起癌症也会感觉非常的恐慌害怕,尤其是现在癌症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
而且对于一些癌症患者来说,尽管说现在医疗水平发展非常迅速,但也是通过化疗,放疗或者是手术治疗的方式来延长寿命,仍然会存在复发和转移的情况,所以也是要注重对于自身的保养。
癌症手术后,为何癌细胞会转移扩散?医生:6个因素,需谨慎对待
饮食不当
诱发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2019年,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表明:癌症最容易转移到肝脏。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传感器,研究证明肝细胞对于炎症、病毒细胞等感知更敏感。研究人员发现肝细胞可以通过激活STAT3蛋白质对炎症做出反应,而这种蛋白可以产生SAA蛋白质反作用肝脏,使肝细胞发生重构,创造出癌细胞所需的“养分”。
直肠癌也是一种恶性肿瘤,大多数人在发现自己患上直肠癌时已经进入晚期,直肠癌在发生后的转移速度也是非常快,从发病到死亡大约在几个约的时间内,所以很多患者在发生症状并且发现自己患上直肠癌时大多已经进入不可救治的阶段。
利用肿瘤温度耐受性,温度治疗技术成为了抗癌的新手段。但小艾要提醒的是,不要想依靠自身的温度去对抗癌细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有人曾想通过高热(发烧)对抗肿瘤,要知道,人如果发烧达到41℃以上,即为高热状态,这个时候可引起抽搐、心率增快,甚至呼吸衰竭的危害。
而肿瘤扩散,会让肿瘤出现在一些重要器官,比如脑,肝,骨,结果当然要致命的多。所以研究扩散的机理,对控制和治疗癌症,至关重要。
2020年8月14日初诊:
怕冷的人并不会更容易患癌,手脚冰凉主要与阳气不足或肝气不舒有关。寒潮来袭,手脚冰凉,哆哆嗦嗦让人提不起劲,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拍冷”体质呢?
对于癌性发热的患者常以解热镇痛药为主,常用的有萘普生、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通常会进行辩证论证后给予不同的治法。
癌症患者为什么怕感冒发烧?原因在哪?该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时候,为什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难道说是癌症患者自己的问题?有人反问了,不是患者自身的原因是谁的原因?不得癌症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已无明显乏力症状,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于上方随症加减。
而癌定转移的原理起始于癌症"恶变” .医学术语叫 :侵袭·转移级联过程(invasion-metastasis cascade ) ,简单理解就是:从癌症“出门”到“落户”的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不同癌症,偏好转移部位不同
高热恶寒,口苦咽干,烦渴欲饮,面赤心烦,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颅压增高之后会出现呕吐,癌还引起疼痛、出血,鼻咽癌也会疼痛、出血,口腔癌、舌癌会引起吃饭困难,食管癌彻底堵塞了进食通道,胃癌即使吃下去也不容易消化,胰腺癌会导致黄疸、压迫、疼痛、消化不良,肠道癌可引起肠梗阻,直肠癌可引起便血。
定期休检:定期体检是发现身体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也是预防癌症转移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比如日本防癌体检,就是以筛查癌症为基础的体检,能早期发现休内较小的癌细胞,起到预防癌症转移的作用。
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范畴,是肿瘤发生发展致正气虚损,阴阳失调,痰毒湿郁而发热。癌性发热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检验。临床主要症状有:低热,一般在38℃左右,多午后体温上升,夜间可自行汗出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喜冷恶热,同时有原发肿瘤的各种症状;临床检验一般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癌性发热的治疗重在辨证,一定要因证施治,方能取效。
1●与自身免疫力有关
癌症转移也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是局部的淋巴结转移,如乳腺癌转移到周围的腋窝淋巴结,这种属于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并不算癌症晚期,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清扫肿瘤周围的淋巴结,再加上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仍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对于一些癌症患者来说,在手术之后也是认为身体没有什么问题,而正是因为这种大意,从而导致病症难以恢复,再加上日常饮食和作息的不规律也会导致细胞出现癌变的几率增加,也要注重积极调节。
日常保养:病从口入,气从体出,,日常保养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是吃的,二是练的。吃,自然是以清淡为主,规律性为辅;练则以坚持为主,适量为辅,细的就不多说了,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所了解。
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直接因素。烟气不仅能致癌,还可导致肺癌发生转移。一项发表在《实验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促进肺癌细胞扩散至脑部,形成致命的转移性癌症。除了香烟,酒精同样可增加癌转移的概率,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饮酒可以促进小鼠移植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胰腺癌被称为万癌之王,它在发生后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的,它的平均生存期大约是在半年左右,也就是说就算在早期发现胰腺癌治疗痊愈的几率也比较低,因为它的扩散转移速度非常快,治疗的速度达不到扩散的速度。
首先,在钙黏素、整合素等一系列因子的作用下,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性下降,从原发病灶上掉落下来,获得了“自由身”。
然后,进入血液的肿瘤细胞还可以与血小板或白细胞黏附结合,使其聚集形成瘤栓,这不仅提高了循环中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而且便于产生新的转移灶。
1、影像学手段
虽说CT等影像学手段是筛查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对于癌症转移的检测,CT、MRI等技术就存在一定局限性。
2、肿瘤标记物检测
1.高萍,张俊杰.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1):40-43.
2.邹伟,张婷婷,曹玉珠等.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34(10):1348-1352.
3.沈培亮,刘兆国,王旭等.肿瘤ECM纤维生成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11):1485-1487,1488.
4.郑洪泽,曲翠娥.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3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