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各种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块、病灶,但不能最终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类型,确诊还要依靠病理诊断。
对肺癌患者而言,就是通过穿刺、支气管镜、胸腔镜或者手术切除,获取标本后进行病理诊断。
TI-RADS分类
积极普查胃癌,早发现早诊治,可以减少胃癌的死亡率。低血清胃蛋白酶原反映胃萎缩程度,可作为检出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T2意味着肿瘤的直径介于3cm到5cm之间。T2又分为T2a和T2b。T2a意味着肿瘤直径介于3cm到4cm之间;T2b意味着肿瘤直径介于4cm到5cm之间。
而针对癌症方面的早期筛查较为初浅,很多癌症早期几乎无症状,较为隐蔽潜伏,一般的常规体检很难发现癌的踪影。
往往内镜检查医生会取组织活检或钳除息肉,并作病理学检查。
胃癌的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心理状态不佳、特殊职业风险、长期暴露于有害致癌物质、地域因素,地质水源等含致癌物等等。
胃癌又称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已侵入肌层或浆膜、浆膜外者称为进展期胃癌。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胃癌以中老年居多,40-60岁间者约占2/3,男女比例约为2:1。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膳食因素与胃癌发病有密切联系。过多摄入食盐,经常食用熏烤、发霉、腌制等食物,饮食不规律,喜食烫食、硬食等均可增加胃癌的危险性。三大营养素比例失衡,膳食中缺乏蛋白质、新鲜蔬菜、无机盐、维生素A和C,以及摄入过多含亚硝酸盐的食品等,皆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一、临床表现
二、营养治疗原则
1.术前营养支持为确保患者对手术的承受性、术后创口的愈合及避免吻合口痰,术前应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制订出恰当的营养方案并及时实施。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建议术前10-14天予以营养支持。只要患者存在部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应尽可能首先考虑肠内营养。若无法承受肠道喂养,或单一肠内营养远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则采用肠外营养或肠外营养做补充。每天所需的营养素和热量,可根据患者的进食情况决定。在幽门不完全梗阻时,可借助内窥镜,插入十二指肠细管注入全营养液;若幽门完全梗阻,应采用全静脉营养方案为宜。术前予以碳水化合物饮料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可减轻胰岛素抵抗和蛋白质消耗。
2.防治倾倒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是指在胃切除术后,患者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迅速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导致进食后10-30分钟内出现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伴心慌、眩晕、面色潮红或苍白、全身无力,甚至晕既,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多发生于术后第1周至第3周患者恢复进食时,极少数可在术后几年发生。预防措施包括;1餐后平卧15-30分钟可迅速消除症状或避免发作。2以固体食物为主,液体食物可在餐后1小时左右食用,水液可在两餐之间而不在餐时饮用。3术后食物量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并细嚼NOTE 慢明,避免一次胃中蓄积过多,可少食多餐。④膳食应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中等脂肪的合理搭配,建议用复合糖类,忌用单双糖。若在进餐中发生倾倒综合征,应立即停止进食并平卧,一般在1小时内症状全部消失;若出现低血糖反应,给予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即可迅速缓解。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经过一个时期的胃肠道适应和饮食调节,患者可恢复正常。
3. 调整饮食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饮食非常重要。术后24~48小时禁食,采用全静脉营养。肠功能恢复后可试饮少量温开水,进少量清流质膳食。术后4-5天可进全量清流质膳食,或通过肠内营养输注5%要素膳;术后5-6天可进普通流质膳食;术后7天左右进少量少渣软食;以后可视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但要遵循少量多餐的规律。由于胃癌患者术后铁质的吸收受到影响,加之缺乏内因子易致贫血,因此,应适量补充维生素B12。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是诊断是否贫血的标准。也是临床疾病原因、判断预后,决定输血与否,输血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1. 基本信息:
2. 肉眼检查
比如:左骼总,灰粉脂肪样组织一堆,直径2.5cm,触及结节6个,直径0.5-1cm。就是指,在左骼总取部分样品,样品直径约为2.5cm,其中有6个结节,直径在0.5-1cm之间。
3. 附图
4. 病理诊断
但要注意的是,读懂病理报告是为了缓解焦虑情绪,对患者情况有更深的了解,进而配合医生进行后续治疗,所以好的诊断才是治疗的关键第一步!
① 显像前24h内多饮水(6-8杯);
通常,结直肠肿瘤从良性发展到恶性,大概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果能早期发现,治愈率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而以肠镜为代表的筛查手段能有效地发现早期肿瘤。所以,如果想很好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5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美国5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可以达到60%,而我国只有15%,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但也有很多人反馈,自己去医院或者去体检中心,好像并没有低剂量螺旋CT这个选项,通常用的还是普通CT。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状况是,做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需要单独调CT仪,在我国很多基层的医疗机构,CT仪的数量本来就不足,一台CT仪更主要的功能还是其他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你说你调过来做一个低剂量的筛查,再调回去做一个正常CT,那他调来调去的这个过程中,可能都够再做一个普通CT了,所以他可能就会觉得犯不着调来调去,会觉得麻烦。但如果你去正常三甲医院的体检科,表示自己只是想做一个低剂量的筛查,医生也都会给你开这个检查。